原标题:铁锹变身“铁将军”:科研人沙海铺绿记 (相关资料图) 铁锹变身“铁将军”:科研人沙海铺绿记 ( 2023-06-2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用袖口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手扶“铁将军”,36岁的赵鹏继续在沙地中奋力行进。在他脚下,机械压下的草方格沙障向沙漠深处延伸。 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赵鹏等人正在调试、操作新一代手扶式沙障机。这台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铁将军”的大家伙,动起来时碾轮飞转。 草方格沙障被誉为“中国魔方”,具有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的重要作用,是固定流沙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这些年,从挥舞铁锹开沟埋草,到用机械设备“锁”住黄沙,人们铺设草方格沙障的工具一直在更新。 对于从小生在沙区、长在沙区的“85后”赵鹏而言,踏沙铺绿、与沙赛跑,是他再熟悉不过的经历。 赵鹏的家乡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这里地处甘肃省的河西走廊沙区。甘肃省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大、类型多,现有沙化土地超1200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超28%。 蓝天白云伴着土黄色的长城和沙窝,这是家乡留在赵鹏回忆深处的景象。6岁时,他与玩伴第一次亲眼见识到了沙尘暴的厉害。“大家正在跑闹,突然沙尘暴来了,一下子天就黑了。” 在赵鹏儿时的记忆里,不仅有长城边沙地里的玩闹,还有父辈们面对风沙吹袭、埋压农田的叹息。他说,小时候在农田和周边沙漠里,乡亲们种植杨树、梭梭等植物防风固沙,他们辛劳的身影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长大后,沙土的记忆并未陌生。上大学时,他的专业就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博士期间他仍是在荒漠化防治研究相关领域继续深造。 2014年,赵鹏来到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简称“甘肃省治沙所”),开始工作在沙区。扎根陇原的甘肃省治沙所科研团队,60多年来持续探寻人沙共处之道。1959年,研究所就在民勤建立了观测研究站。 赵鹏工作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跟随自己的“师傅”——甘肃省治沙所研究员徐先英,研发提升草方格铺设效率的手扶式沙障机。 经过团队多年反复试验、研究,2020年底,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手扶式沙障机,并在甘肃的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等多地开展了野外调试作业。 “手扶式沙障机由机架、手扶式操作柄、动力系统、压草碾轮、驱动系统组成,可代替草方格沙障铺设过程中人工开沟与埋草的工序,降低劳动强度,适用于不同地形条件下流动沙丘草方格沙障的铺设。”赵鹏说。 目前,手扶式沙障机已应用在甘肃、青海等地超万亩沙漠,并销往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作业的4至6倍,每亩降低成本250元人民币左右。 在中国,技术创新正在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60%,是全球布局环境技术创新最积极的国家。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甘肃的防沙治沙成效离不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科技水平的稳步提升。除了手扶式沙障机,甘肃治沙所的科研人员还持续在多个沙区利用锁阳、肉苁蓉、沙米、沙葱等沙生植物资源,发展特色种植。 科研力量不仅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反哺荒漠化防治良性发展。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介绍,截至2020年底,甘肃沙产业累计产值达896亿元,发展沙产业企业、基地1000多家,涉沙农民合作社2000多家。 经多年建设,甘肃已在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建成了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460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470余处风沙口得到治理,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十年来,甘肃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别减少2627平方公里和1045平方公里。 最近,赵鹏和同事们正积极统筹多个甘肃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和项目。 “防沙治沙,任重道远。”赵鹏说,推动治沙科技创新及持续应用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为打好河西走廊沙漠边缘阻击战和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科技力量。” (记者程楠)新华社兰州电(程楠) |